穿过西安交大兴庆校区西北角厚朴庄重的建校门楼,映入眼帘的,是充满岁月沧桑的西迁群像雕塑与极具现代质感的“西行之履”造型。历史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喷薄出一道蜿蜒曲折而又昂扬向上的奋斗轨迹。
在广场北侧靠近校园西围墙处,是一片间有石阶小径的银杏林;每到深秋,那满目的金黄,更传递着一份独特的深沉与静美。银杏林东侧正对着的,便是电竞投注
所在西二楼的西门,高耸的门柱上,“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机械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张牌子分悬两侧,格外醒目。
2023年7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总结(2018-2023年),电竞投注
两个示范中心均以优秀成绩通过评估;其中机械基础示范中心的建设成果,被作为全省5个优秀案例之一推荐至教育部。在检视并欣慰于这些成绩的同时,回首两个中心的建设历程,呈现给我们的,同样是一部西迁精神引领下守正创新、笃行不怠的奋斗史;它在记录过去的同时,更清晰地启迪和昭示着新时代实验实践教学的发展之路。
守正有源,六秩历程厚植底蕴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机切教研室(由机制教研室和机床教研室合并而成),当时教研室即设有机切和精密度量两个实验室,为相关方向的教学科研提供实验支撑。1996年,学院对机械原理及设计教研室、工程制图教研室、公差与测量教研室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并于1998年入选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之一。
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心的条件和内容建设都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1年,中心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要以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的建设思路,强调把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先进的测试、分析手段应用和融入本科生实验项目之中。
2008年,机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何正嘉教授出任中心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于2008年获批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进一步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起,基于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目标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要求,学院再次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院级科研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优质资源,围绕设计、加工、测试、控制、车辆、工业设计等六大专业方向,规划筹建专业级实验教学中心,最终于2016年成功获批机械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至此,从基础和专业两个层面完整支撑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成。
实验教学中心发展的根本,在于拥有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化实验教学队伍。2012年,以学校启动首批骨干实验技术人员招聘为契机,中心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一次新进5名骨干实验教师。如何培养和使用好这批年轻的实验教师,成为摆在学院和中心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考虑到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成长特点,中心根据实验课程设置和教学梯队建设需要,给每一名新进实验教师配备了“教学导师”,以“师带徒”的方式,助力青年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刘吉轩、徐学武、金悦、张铁山等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实验教师,均根据各自的教学方向认领了“徒弟”。
“交大的平台足够大,只要想做事,就一定能找着机会;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做成事。”“在团队中提升,在育人中创新,这就是咱们实验教师的成长之路。”从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天起,老教师们就热切而满怀希望地开始了他们的谆谆叮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们更是从实践教学理念、教学规范、教学设计与关键环节设置、实验指导方法等多个方面,毫无保留地分享和传授自己的思考与经验,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悉心的指导与帮助。这种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心新教师培养的一种制度;一批批新任实验教师得益于此,为中心的发展持续注入优质新生力量,逐步形成了一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活力充沛的实践教学团队。
这种“传帮带”并不仅限于业务层面。老一代教师在言传身教中更多传递的,是对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的满腔热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者态度,是严谨求实、探索进取的职业品质。正是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文化的代代传承,为中心的发展特别是实验教学队伍的成长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业绩为王,人事制度激活春水
人事与绩效制度是一切改革的“牛鼻子”。由于各种原因,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晋升,曾一度缺少明确的标准与规范。为此,中心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给大家逐项梳理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具体工作内容,为每个人找准了发展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随着学校实验技术人员晋升制度趋于规范,中心刘吉轩、徐学武、金悦、张铁山四位老师以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连续晋升研究员,为年轻实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激励和示范效应。
从2018年起,中心重新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人事制度,不断激发实验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新的《电竞投注
实验技术系列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教学(A岗)教师课程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与服务(含学生竞赛指导)、教学研究与改革实验室建设与平台维护、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的岗位职责,细化了3-13级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形成了正高级职称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及培养年轻教师为主,副高级职称以教学改革及实验教学为主,中级职称以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岗位要求和考核导向,建立了各层次实验教师各有侧重、团结协作、有序发展的责任分工体系。
在科学化制定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中心落实业绩为王、分类考核的绩效分配原则,在学校和学院政策引导下不断优化《电竞投注
实验中心绩效工作量计算办法》,在保障基本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向指标性、亮点性业绩的分配倾斜,引导实验教师在课程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改立项、教学成果奖、一流课程、高水平教材与论文、自制实验仪器等)、竞赛指导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步努力,快速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发展竞争力。同时,鼓励实验教师在完成岗位职责前提下进行学历深造,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强化科教融汇,为高质量实验教学提供保证。
人事制度指挥棒的导向和激励效应,在中心实验队伍发展和各方面建设成效上得到充分体现。以2012年首批入职的5名青年骨干实验教师为例,他们中已有3人晋升为研究员(其中2人为80后),2人晋升高级工程师,像当年他们的师傅那样,不仅自身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专业骨干,而且成为年轻同事们的“引路者”,有的还走上了教学或行政管理岗位,承担了更为重要的工作职责。
目前,中心14名专职实验教师中,有正高职称4名,副高职称4人,博士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9人,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43岁。依靠这样一支实验教学队伍,中心近5年累计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支撑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发表各类教学研究论文60余篇;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省部级以上奖励350余项。
育人为要,教研教改各显神通
实验教学绝不是教辅岗位,是电竞投注
历届领导和中心负责人的一个基本共识。事实上,实验教学已成为支撑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载体,更是许多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紧密关联着学生多维度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达成。为此,中心要求每位实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教学工作量或只是“完成”带课任务,更要积极响应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学习型、创新型教师的姿态工作在实验教学第一线。每位老师也根据专业特长和志趣,确定了各自的教学研究方向,在有组织教研的格局下,你追我赶、各显其能,形成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丰硕成果。
由金悦研究员、桂亮研究员和郭婷高级工程师组成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团队,在理论课程重构和大幅压缩课时的背景下,打破传统实验依附于课程的传统,从学生兴趣和学科热点出发,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为导向,融入仿生机构、变胞机构等机构学前沿内容,重构了竞赛牵引、前沿导向的系列设计型项目,加强了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属性。采用任务驱动、团队合作,打通课内和课外的自主式学习模式,提升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创新设计潜能。在对实验内容、环节设置、指导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探索和迭代的基础上,团队开发的“仿生机器人设计实验”获第二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实验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李晶研究员和杨立娟高级工程师抓住传统机械类专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积极承担人社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标准研制和培训课程开发任务,不断明确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并将这些能力要求融入工业4.0智能制造实践平台的建设和CDIO项目实践、高阶项目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中。她们还作为具体负责人,连续承担“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智能制造大赛”西北赛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在比赛中提升能力,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教学成效,也为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和开辟人才培养新赛道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王保建研究员作为示范中心副主任,带领尹昱东、李卓林、陶岳等新进实验教师,对标生产实际,具体负责建设了融合工业互联网、3D视觉、人工智能、MES制造执行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可实现零件设计、加工、排产、检测等智能制造全过程的二期“智能车间Demo平台”。自主开发的与实体平台对应的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物理与数字空间的实时映射与交互,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现代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架构模式。基于平台已开设课内综合实验21项,课际交叉综合实践项目45项,为高阶性实践项目开设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支撑。
郭艳婕高级工程师将自身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自主开发了基于NI cDAQ工业级数据采集平台,集成传感器测试技术、机械故障识别方法、图形化编程等功能模块的“IECUBE-1110旋转设备综合实验台”,并联合北京曾益慧创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以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为目标主线的西交大-曾益慧创教学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机制探索与创新。
胡改玲高级工程师围绕实验教学学习评价开展研究,制定了CDIO项目等实践环节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规;权双璐老师与课程团队其他老师一起探索和实践了《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改革,获首届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特等奖,并积极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开辟了水下机器人新赛道;尹昱东老师聚焦于可推理、可视化知识数据提取和知识图谱建构技术,所开发的实验项目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张海霞老师专门负责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并以F1方程式赛事为载体,指导学生车队开展创新型工程实践;郭文静老师在承担测试类核心课实验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智能制造专业新开课程《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基础》的实验项目开发……。聚焦人才培养核心任务,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到“人人有特长,个个有特色”,正在成为实验教师们的追求目标和奋斗动力。
赛教融合,创新文化蔚然成风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教育环境中,赛教融合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教育模式。为了强化本科生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地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国际先进的“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框架,面向大二至大三学年学生开设《CDIO项目实践》必修课程,作为工程过程训练和工程科研创新的实践载体。为解决CDIO课程在项目来源、经费保障、指导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又从2013年起即尝试将CDIO项目与“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实践创新基金”(简称大创基金)和各类学科/科创竞赛相结合,逐步构建形成了“课程—竞赛—双创教育”的融合与联动机制。
目前,《CDIO项目实践》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项目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各种学科竞赛题目,包括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等纳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优势和品牌赛事。学生3-4人为一组,以团队式自主实践的模式,共同完成包含“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的相对完整的工程产品/系统开发实践。在这一机制中,课程为比赛提供约束和保障,赛事为课程提供导向和激励。经过持续的建设和迭代,《CDIO项目实践》课程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中心的一批实验教师,也凭借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和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在这一重要创新实践环节的组织和指导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事实上,《CDIO项目实践》只是电竞投注
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代表或缩影。即使在《机械设计基础》这样偏于基础的课程中,传统的验证型、操作型实验,也正在朝着竞赛牵引的综合性、设计型项目转变。在“以赛教融合,以赛代练,以赛促教”理念的指引下,电竞投注
本科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效果显著,也涌现出了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优艾智合机器人CEO张朝辉等创业英雄。近5年,机械学子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不断展现“高光时刻”,共获得各类竞赛奖励356项。持续保持在本学科标志性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的“标杆”地位(一等奖数量和国奖总数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第一);在2020年全国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在2023-2024全国VEX机器人精英赛暨VEX世锦赛中国选拔赛中再获冠军;在2023年智能制造全国总决赛中获一等奖3项……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几乎百分之百地参加校级大创项目,其中又有30%以上的项目获批为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实践孕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催生创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是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脚踏实地、敢于挑战、团结协作、求新求变的工程文化的体验和践行。
初心当如磐,使命尤在肩。面向未来,电竞投注
将进一步响应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需求,聚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创新实践成果培育等重点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探索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继续规划和统筹好两个中心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培养机械工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交出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